首 页 单位简介 工作动态 机构组成 党群工作 科研发展 防病知识 政务公开
  
Baidu
map
 
   您当前的位置 :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机构组成 >> 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所 >> 健康知识
【全国爱耳日】保护耳朵,聆听美好生活
2025-03-07 11:23  来源: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所

       2025年3月3日是第二十六个全国爱耳日,今年主题是“健康聆听,无碍沟通”。借着主题日,疾控君来给家长和同学们科普一下如何科学保护耳朵,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耳朵的奥秘吧!

       一、声音是如何被听见的?

           如果把耳朵看作是一座“声音工厂”,那它的工作流程可分三步:

       第一步:声音“收集站”——外耳,也就是我们能从外部看见的耳朵部分,耳廓(耳朵的外壳)像小雷达一样捕捉声音,还能帮助判断声音的方向。耳道像一条隧道,声音通过这里传向鼓膜;

       第二步:振动“发电站”——中耳,声音撞到鼓膜(一层薄薄的膜),就像敲鼓一样让鼓膜振动,接着三块听小骨(锤骨、砧骨、镫骨)像“接力队员”一样把振动放大,传给内耳;

       第三步:信号“翻译官”——内耳耳蜗是内耳的核心,形状像蜗牛壳,里面充满液体和上万根细小的“毛细胞”。它们把振动转化为电信号,通过听神经传给大脑,我们就能“听懂”声音啦!

 

       二、耳朵的“隐形杀手”:这些坏习惯要警惕!

       耳朵看似坚强,其实非常脆弱,以下行为可能让听力“悄悄受伤”:

       1. 噪音:听力的“头号敌人”

       长期、近距离、高强度的噪声暴露,比如长时间戴耳机(尤其入耳式)、在嘈杂环境听音乐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毛细胞的数量是固定的,一旦死亡将无法再生,听力损害不可逆转。

       护耳妙招:

       ✅ 使用耳机遵循“60-6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每天使用不超过60分钟。耳机最好选择耳罩式,尽量减少使用,尤其睡前不用耳机。

       ✅在嘈杂环境,减少停留时间,尽量不戴耳机,改用降噪耳塞,离开后,让耳朵安静休息24小时。

       ✅ 远离鞭炮、电锯等强噪音源,当不得不面对突然的巨大声响(如雷声)时,应立刻捂住耳朵、张开嘴,减少鼓膜压力。

 

       2. 掏耳朵误区:你以为的“清洁”可能是伤害!

       频繁用棉签、挖耳勺甚至手指掏耳朵,易损伤外耳道皮肤,甚至戳破鼓膜,引发感染。其实耳道里的耳垢(耵聍)是“天然清洁工”,能粘住灰尘和细菌,保护耳朵,而且大多会自行排出。·

       护耳妙招:

       ✅ 如果发现孩子耳朵里有大块硬结的耵聍堵塞耳道,需要到正规医院,让医生用专业器械取出。

       ✅ 洗澡后可用柔软的毛巾轻轻擦拭外耳,保持干燥,避免细菌滋生。

       3. 忽视小毛病:中耳炎的“偷袭”

       感冒时捏紧鼻子用力擤鼻涕、游泳时耳朵不慎进水不及时清理等情况,可能会诱发中耳炎或外耳炎,导致耳朵出现红肿、疼痛甚至听力下降。

       护耳妙招:

       ✅ 擤鼻涕要单侧交替,用手压住一侧鼻孔,轻轻用力向外呼气。

       ✅ 游泳戴防水耳塞,游完后将头偏向进水耳朵一侧,用同侧脚进行单脚跳,轻轻向后牵拉耳廓,及时排出积水。

       三、其他护耳小建议

       1.慎用耳毒性药物

       耳毒性药物容易损害听神经,常见的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当孩子需要用此类药物时,家长应谨慎,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

       2.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学习生活中要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情,作息时间规律,避免过度熬夜,睡眠要充足。饮食上保证营养均衡,不挑食,不偏食,可多食些粗粮、蛋类和新鲜的水果蔬菜等食物。

 3.及时发现与就医

       当孩子耳部有闷胀、耳鸣、发热、流水或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告诉家长,家长应带孩子尽快就医,找耳鼻喉科医生进行检查。

 

       耳朵是我们连接外界的桥梁,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好好保护耳朵。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拥有健康的耳朵,让悦耳的鸟鸣、老师的讲课、朋友的欢笑永远清晰! 

       《参考资料》

       [1]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这一系列护耳知识请收藏[J].临床研究,2022,30(03):120.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 https://www.who.int/ 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afness-and-hearing-loss.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所 徐渴

相关信息

帮助信息 | 隐私安全 | 网站地图 | 版权与免责声明
地址:天津市河东区华越道6号   电话:022-24333453   邮编:300011
津ICP备11005889号-4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385号  网站技术支持:津云(022-23601701)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