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可能导致建筑坍塌、财产损失、交通中断、经济影响和人员伤亡。它还可能导致水源污染、供水系统毁损、食物污染、食品供应链断裂、居住环境破坏、病媒生物滋生、医疗卫生服务系统受损等多种卫生问题。
洪涝灾害期间,受人口流动性加大以及人群抵抗力降低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传染病疫情,导致大灾之后出现大疫,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安定。灾后的环境卫生问题往往是导致疾病传播的重要因素。因此,洪涝灾害地区要特别关注环境卫生。
01 环境卫生问题主要表现
1.饮用水水源污染,供水设施和供水构筑物被破坏或淹没,水厂的正常运行受到干扰,影响饮用水的取用、净化和配送的全过程,从而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
2.洪涝灾害会直接破坏居住条件,包括住房的损坏、基础设施的破坏等。洪水裹挟的淤泥、垃圾、粪便和动物尸体可能污染居住环境。滋生的蚊、蝇,迁徙的昆虫、鼠类及水中的寄生虫可能增加传染病传播的风险。洪涝灾害容易引发多种传染病,包括痢疾、伤寒、副伤寒、霍乱、甲肝、戊肝、疟疾、黄热病、登革热、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和钩端螺旋体病等。
3.洪涝灾害时,灾区群众紧急撤离至指定受灾临时安置点。安置点设置、自然社会环境、饮水食品保障和医疗卫生服务等都可能对入住的灾区群众的健康产生影响。
4.洪涝灾害可能导致动物溺亡,由于死亡动物体内存在大量微生物,致病菌扩散不仅污染环境,还容易引发人畜共患病。
02 环境卫生防疫技术要点
1.做好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饮用水水质监测、饮用水处理和消毒。强化灾区饮用水消毒工作,做好居民临时安置点和其他紧急供水的消毒,加强市政供水水质和消毒监测与评价。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2.安置点选址选择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方便供给的地点。做好安置点饮水、食品、生活、医疗卫生保障,做好垃圾、厕所(粪便)的管理,做好安置点住房的通风换气,做好蚊、蝇和鼠等病媒生物监测和防控。
3.按灾害发生地的实际情况妥善处理动物尸体。及时打捞、搜集死亡动物的尸体,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做好工作人员的卫生防护。
4.科学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洪水消退后,及时清理环境,清除滞留于房屋内的积水和淤泥,清扫被洪水浸泡过的房屋,清洗被浸泡过的家具。遵循先清理,后消毒的原则,及时开展环境卫生清理与消毒工作。尽可能选择消毒效果可靠,简便易行,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的消毒方法,正确实施消毒措施。
5.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汛期环境卫生知识,提高环境健康素养。
03 健康宣教核心信息
洪涝灾害发生后,为减少疾病发生,保持健康的卫生习惯,建议灾区居民遵循以下准则:
1.对室内外环境进行彻底地清理。及时清理淤泥和积水,及时清除粪便和垃圾,及时无害化处理动物尸体,做到先清理,后消毒,再回迁。
2.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必要时对房间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
3.整修厕所,清刷卫生间,修补禽畜圈。
4.保护水源,不在水源附近建厕所、畜禽舍。
5.注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垃圾放在指定地点,不随意丢弃垃圾。
6.做好防蝇防鼠灭蚊工作,预防肠道和虫媒传染病。
7.勤洗手,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
8.不喝生水,喝白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
*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非商业用途,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环境健康与公共卫生所 符刚
|